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

專題報告

[1] 引言:
相信每個香港人都會和一家大小上過茶樓 。原來茶樓在清朝之前經已存在,是華南地區飲茶風俗的典型代表 ;上茶樓,飲早茶,「一盅兩件」,一面品飲香茗,一面品嘗極具地方色彩的點心,如蝦餃、燒賣、叉燒包等;與良朋共聚、消閒遣興的好地方 。最原始的茶樓主要是喝茶和吃點心的地方,並不會有其他菜式供應;但為什麼會發展到今天的海鮮酒家呢? 而海鮮酒家又是什麼?這些問題很值得我們探討....

[2]內文:
--->只提供點心的茶樓逐漸被淘汰
只提供點心的茶樓逐漸被淘汰是因為不太受市場歡迎;對象只限於一些老人家
於是茶樓為了能繼續營業便推出了"晚市火鍋"等 ;並改名為"海鮮酒家"

--->海鮮酒家的特點
"海鮮酒家"其實與"中國菜餐廳"的意思分別不大 ;和其他餐廳一樣,分了早餐和晚餐;

×故而然之,海鮮酒家的"早餐" 就是以茶樓的 點心和 茶為主
×而晚餐稱為"晚市"。主要提供的食物都是以中國的烹調手法煮成 (例如: 蒸、炒、煮、炆 ),
而食材則以海鮮為主;所以便發展成為今日的 "海鮮酒家" (亦有人稱為酒樓)

--->深受愛帶的中國菜
最後一起來看看令人唾延三尺的美食吧....
㊣點心 & 名菜㊣


[3]總結
茶樓的點心,加上新的"晚市小菜" 結合成 "海鮮酒家"; 海鮮酒家非中國傳統亦不是外國傳入
因此漸漸成了香港獨有的特色。"飲茶飲茶"可能不是每個香港人心中最喜愛的;但每逢到了假日,到去品茗;都會有一種放鬆的心情。 即使由古至今;改變了不少的茶樓;都在香港人的心中估了一個地位。


分工:

引言:周嘉浩
內文:李泳樂
總結:
曉鏝 鄭照熒 李泳樂

資料搜集:
曉鏝 鄭照熒
圖片: 周嘉浩 李泳樂

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

引言"
相信每個香港人都會和一家大小上過茶樓 。原來茶樓在清朝前經已存在,是華南地區飲茶風俗的典型代表 ;上茶樓,飲早茶,「一盅兩件」,一面品飲香茗,一面品嘗極具地方色彩的點心,如蝦餃、燒賣、叉燒包等;與良朋共聚、消閒遣興的好地方 。
最原始的茶樓主要是喝茶和吃點心的地方,並不會有其他菜式供應;但為什麼會發展到今天的海鮮酒家呢? 而海鮮酒家又是什麼?這些問題很值得我們探討....

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

長者對茶樓的看法

除了青少年之外;我們亦對長者作出一個小調查 看看他們對茶樓的睇法!
~~~對象:長者 // 人數:5人~~~~

Q1:有曾去過嗎?大約多久去一次?
答 : 有~(1) 每天 x4
(2)一星期4次

Q2: 喜歡到酒家嗎?
答:喜歡 x5
原因~(1)大部份有早起的習慣;而只有酒家最早營業
~(2)煮食物的方法以蒸為主;較清淡
~(3)沒有地方消磨時間;酒家可以留較長時間
Q3:你認為酒家在長者中的地位.(過時;受歡迎;不好不壞)
答:受歡迎x5
原因~(1)習慣
~(2)只有酒家的食物合口味

青少年對酒樓的看法

我們做了一個小型的問卷調查關於青少年對茶樓的睇法!
~~~對象:青年 // 人數:5人~~~~
Q1:有曾去過嗎?大約多久去一次?
答 :有:5個
(1) 大約一個月去一次,(2)二個月一次x2 (3)二星期一次x2
Q2: 喜歡到酒家嗎?
答:喜歡: 5人
原因~(1)多不同種類食物可以選擇 x3
~(2)熱鬧和不會太清靜,可大聲說話x4
~(3)晚市有火鍋 x5
Q3:你認為酒家在香港的地位.(過時;受歡迎;不好不壞)
答: *過時 x 2
原因~(1)食物的味道可能與往時有點兒不同,但種類都是大同小異
~(2)風氣問題 (eg大多數年青人都不會選擇 )
*受歡迎x1
原因~(1)現時的酒家加入了很多新元素,如火鍋,海鮮 ;
*不好不壞x2
~沒有原因~

問題內容;進行調查----周嘉浩
資料整理----李泳樂

資料搜集__(茶樓被淘汰)

原因可能是有代溝和沒有話題,而飲茶時間又十分長,不是吃飽便可以離開,所以年青人會覺得很悶。但如果跟老一輩的關係好,懂得欣賞他們的智慧,有合適的話題,便可能不想離開,跟他們聊多會。

資料來源:
http://hk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7008013001186

1.一大清早起床去飲茶,會十分疲累,特別是前一晚玩得很夜才歸家的青年人。
2.因為飲茶排隊,很多青年人也不喜歡"等位"。
3.一坐低可能會給父母"哦",後生的人當然不喜歡給人"哦"。


資料來源:
http://hk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7006111500660


茶樓早於清朝之前經已存在,它主要是喝茶和吃點心的地方,客人到那裹可能也只是為了喝茶。但在後期因有更多酒樓的出現,導致提供點心的茶樓逐漸被淘汰。

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

資料搜集__(早期的茶樓)




香港早在1845年已有茶樓開業。 而在1846年,便有兩間大茶樓先後開設。 後來還有「茶樓區」的出現,地點是在文鹹東街和大道中交界,很多茶樓啟業,上茶樓喝茶真是十分流行!
1.「有錢上高樓,無錢地下蹲」
從前香港人有一句俗語,叫做「上高樓」,這句話,表示到高級的茶樓去飲茶之謂。從上「高樓」這句話可以反映出,早期香港茶樓的分別,在於一個「樓」字。高級的茶樓,是有二樓和三樓,與一般的下級茶寮有別。下級的茶樓沒有二樓和三樓,被稱為「地”足否”館」。
開埠初期的茶樓,不會只做高級生意,而忽略占大多數的勞苦大眾。故此,茶樓的樓下,也開闢為適合勞苦大眾消費的「地廳」。「地廳」的茶價,收費略高於低級茶寮,但又比樓上的茶價為低。這樣的收費,既能爭取普羅大眾的支持。「有錢上高樓,無錢地下蹲」就是指有錢到樓上去歎茶,無錢的人只能在地廳處飲茶了。
2.無水廁
香港早期的茶樓並沒有洗手間的設備,茶客若要解決大小便問題,便需要往茶樓附近的後巷,因而令到環境衛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。後來,香港政府規定,茶樓一定要設有洗手間的設備,方可獲得發牌,這樣環境衛生問題才得以改善。
3.茶樓各部門
由於茶樓只賣點心、禮餅及月餅,也限於經營早、午及晚市,所以一般的茶樓會分為幾個部門。茶樓員工除文職之外,還分「大按辦」,即禮餅部,以前常用的禮餅為合桃酥、雞蛋糕、皮蛋酥和蓮蓉酥等。「小按辦」即點心部,負責制造包點。「面雜」即廚房部,負責炒粉面飯。「雞櫃」即燒味部,負責燒臘,是後期才增設的。
4.員工宿舍
茶樓的工作時間頗長,員工多採取分段式工作。如包點師傅每天須在淩晨三時起床,預備早上茶市的點心,第一輪客人通常是在附近市場或碼頭工作的工人。師傅接著可以休息兩、三個小時,到早上七時至十時許又要工作,以應付在九時左右上班的「白領」茶客。到了黃昏又要準備晚市茶點。為節省交通時間及讓師傅有多些時間培訓學徒,許多茶樓都設有宿舍供員工入住。

資料來源於:


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

專題探究計劃書

●A: 學生姓名
李泳樂→組長
鄭照熒→組員
周家浩→組員
何曉鏝→組員


●B: 題目:
茶樓的變遷

●C: 上述題目與哪個探究範圍有關?
今日香港

●D: 背景資料、相關概念和知識:

茶館是專門用來飲茶的地方。 它設有固定的場所,人們在這裡品茗、休閒、娛樂、議事、聚誼、探聽行情、買賣交易等。 中國的茶館由來已久,據記載兩晉時已有了茶館。 茶館之稱呼多見於長江流域;兩廣多稱為茶樓。 而茶坊、茶寮、茶社、茶室、茶屋茶肆等稱謂都是指「茶樓」。 茶樓與人民生活關系密切,而為人們所樂道,是一種特殊的服務行業。

●E: 探究目的:

研究香港人的飲食文化
●F: 焦點問題:

茶樓和酒家的分別
茶樓的淘汰
酒家的普及
今日酒家

●G: 假設(如有):

●H: 暫定探究進程和初步定出之探究計劃: (應包括或已曾考慮到可能的須探究角度和研究對象;並須列出初步擬訂的資料搜集和分析方法、計劃進程和預期面對的困難和限制)

●I: 探究的重要性及其意義:

●J:參考資料:
YAHOO ; 維基百科; GOOGLE

內容探討:李泳樂
切定題目:鄭照熒.周嘉浩
資料:何曉鏝